【新华时论】招商引资应有“专精特新”思维
近期,各地纷纷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招商引资行为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也将于8月1日起正式施行。面对新的招商引资大考,不拼政策还能拼什么?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规范各地招商引资行为,取消地方性优惠政策,核心目的是防止在招商引资中盲目“拼政策”,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过去,出台优惠措施,构筑“政策洼地”,是一些地方吸引投资的重要手段。这种办法在为地方政府引来大量投资的同时,往往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后果。比如,一些地方竞相降低门槛吸引投资,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长期给予企业超常规优惠政策甚至“赔钱赚吆喝”,加重了地方财政压力;企业过度依赖优惠政策导致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造成产业结构失衡;等等。更为重要的是,盲目“拼政策”招商还妨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正因于此,有关方面出台措施,规范招商引资行为,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
老办法行不通,盲目“拼政策”不可行,未来的招商引资该怎么做?出路在于转变思路和打法,多些“专精特新”思维。
“专”,就是专业招商。何为专业?答案是“懂产业、懂资本、懂地方、懂企业”。无论在什么政策环境下,招商说到底仍然是人与人的沟通与对话。说“内行话”,做“靠谱事”,往往比精美的政策宣传册更能赢得对方信赖。而要获得企业垂青,关键在于能否切实击中企业的发展之痛、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为企业长远发展出谋划策。特别是在当下,新名词、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不专业”甚至都无法与企业主对话,又何谈招引企业?地方政府要舍得投入精力和成本,给予一线招商人员必要的支持和培训,打造专业化的“招商尖兵”,提供从招商到落地再到成长的“陪跑式”服务。
“精”,就是精准招商。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地方政府应深入研究当地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围绕重点产业,按照招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思路,有针对性地推进强链补链延链,切实把好项目嵌到产业链上,避免“捡到篮子里就是菜”。招商引资不仅要重视引入行业龙头,还要注重填空白、补弱项,促进产业集群效应的形成。
“特”,就是特色招商。从“项目招商”到“链式招商”,今天的招商已经进入“生态招商”阶段,即不仅提供产业供应链要素,还包括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各种创新要素及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每个地区都有其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应加以充分利用,构建适合该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如人才培育、技术创新、生态环境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生态和载体,以更好的营商环境和服务能力来吸引和留住企业。
“新”,就是创新招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产业发展逻辑变了,招商逻辑也要“招”随“商”变,推陈出新。如“科创飞地”招商,江阴跳出县级市招商思维局限,通过建立“科创飞地”进行科技招商,实现了科技人才的快速集聚;如“产业转移”招商,一些中西部如成渝地区抢抓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机遇,以“产业的配角,配套的主角”为定位,承接东南沿海的电子产业转移,并将转移产业和本地产业有机“融”于一起。
花开蝶自来,荫散水更流。只有转变思维、优化服务、凸显特色,才有可能在新的政策环境之下,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从根本上讲,为各类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才是招商引资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长久之策。而这,正是政策出台的深意所在。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举报电线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苏ICP备07000608号
国新网许可证3212006001号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1,B2-20110153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