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为民“好声音” 建言献策“金点子”
在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是重要环节。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推进产业发展,探索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子,形成了一些乡村产业振兴的经验和品牌。
建议在产业振兴上创造更多更好的恩施样板,立足“三个转变”,让观念“新”起来:发展目标要从为个体农户“两不愁三保障”提供经济来源,向高质高效、融合发展的产业现代化建设转变;发展方式要从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的“输血”模式向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造血”模式转变;发展主体要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在转变中激活土地要素、企业要素、流通要素,让市场“活”起来;实施“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让人才“聚”起来。
做好“三篇文章”,让产业“兴”起来:做好产业选育文章,突出解决产业“有没有”的问题;做好提质增效文章,重点解决产业“好不好”的问题;做好高质量发展文章,集中力量解决产业“强不强”的问题。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引领示范机制、政策支持机制“三项机制”,让机制“畅”起来。
多年来,我州通过实施系列林业工程,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山绿了,但森林色彩不美,林相单一,季相单调;景区多了,但景观颜值需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冬季景观。如果色彩更丰富一点、颜值更高一点,四季皆有景,我州全域旅游就不会再有淡季。
前不久,州政府出台关于建设彩色森林提升生态价值的意见,将彩色森林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为把彩色森林建设抓好、抓出成效,要破除“一绿永逸”的观念,着力把“靓点”变“看点”、把“看点”变“卖点”,变种树为“种经济”、造林为“造景观”、增绿为增“色彩”。要绘好彩色森林底稿,制订出台州级总体规划,对实施空间合理布局,体现差异性,避免同质化。要建立科学建管机制,大力推行工程造林,做到按设计施工、按预算投入、按标准检查验收,把彩色森林作为建设项目来实施和管理。要建立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大力推行项目招投标、第三方监理和验收、合同制管理等,落实责任主体,实行规范运作,形成长效机制,确保造一片、活一片、受益一片。
恩施玉露品牌成长张力有目共睹,但还远远不够,要推动“茶”与“土硒凉绿”的融合,发挥恩施玉露的带动作用,以“头雁”先飞带动“群雁”齐飞,擦亮恩施玉露“金字招牌”。
推动“茶+土”融合,赋予恩施玉露名片新内涵。将恩施玉露与土(家)苗文化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本土茶文化,编纂茶故事,演绎茶节目,传唱茶名曲,培育茶艺人。
推动“茶+硒”融合,开启恩施玉露康养新密码。深度融合茶与硒两大优势,不断完善硒茶品质检验检测标准,积极研发硒茶产品,推出茶元素衍生产品。
推动“茶+凉”融合,培育恩施玉露消费新热点。拓展茶事体验、茶叶休闲、茶村旅游等茶叶新兴业态,研发凉茶饮品,拓展玉露茶休闲养生功效,丰富“世界硒都”休闲康养内涵。
推动“茶+绿”融合,注入恩施玉露发展新动能。着力将低质低效茶园改造建设成高质高效茶园,推广“茶叶-猪-沼”等绿色生态种植养殖模式,推进全域绿色化产业基地建设,建好仓储物流、电商中心、冷库存储、文化展演等配套工程,铺就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绿色路径。
抓好长江大保护、持续推进绿色崛起,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做好“六篇文章”,扛起长江大保护的恩施之责,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恩施样板。
做好生态保护修复文章。建议坚持因矿施策,高标准制订生态修复方案,持续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巩固生态修复成果,提高废弃矿山综合利用率。
做好江河岸线提升文章。强化河湖岸线保护,严格控制岸线开发建设,坚持高标准合理利用岸线,按照景区标准整合现有码头,突出功能品质提升,彰显岸线特色内涵,让“一半山水一半城”成为恩施人民心中蕞大的眷恋。
做好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文章。推进污水处理提质扩面增效行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创新治水模式。
做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文章。完善生活垃圾从产生到终端处理全过程的城乡一体、全覆盖链条式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体系。
做好“两山”转化模式探索文章。探索一批符合恩施实际、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提高自身“造血”能力。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储备文章。建立一批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库,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如何发挥恩施的自身优势,全面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与其他三地协同发展,改善民生福祉、实现合作共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认真谋划。
就恩施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协同区域发展,全面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编制专题规划,主动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武汉城市圈,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
重点关注恩施在“宜荆荆恩”城市群中的职能定位、功能分区、产业协同、生态统筹、资源共享、区域共建和项目配套。
积极争取项目,推动基础设施的快速完善和提档升级,让恩施在交通上真正成为“宜荆荆恩”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枢纽节点。做强恩施特有的农产品、茶叶、中药材等加工产业,实现特色产业协同、互补和错位。
立足大生态,彰显我州“土硒茶凉绿”五大优势,以及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在“宜荆荆恩”城市群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谋划全省、全国知名的医疗康养、文体娱乐项目布局恩施。
加大高等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等的投入,支持本土人才密集型企业壮大发展,营造“引得进、留得住、养得好”的人才土壤。争取全省、全国知名的教育科研、数据信息项目落地恩施。
根据恩施州地貌地质和文化特征实际,制定属于恩施州的智慧旅游地方标准,构建恩施州智慧旅游标准体系。
以全域智慧旅游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为核心,以景区监管平台、旅游营销平台、游客服务平台为三大重点,通过“吃、住、行、游、购、娱”多种旅游数据格式的统一设计和归集,提高涉旅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打通各部门的数据壁垒,丰富系统数据维度,增加系统监测功能。建设标准的州-市(县)-景区三级应用体系,实现线下线上无缝对接,整合州域旅游、文化资源并将之数字化,开展面向政府、企业、游客的线下应用场景和基于快捷支付、AR虚拟游览等线上应用场景相结合的旅游服务。
依托湖北民族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专家人才队伍,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州内科技人才和派人士等的作用和力量,因地制宜建设智慧旅游本地专家人才库,促进产学研用深入合作,为智慧景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
多渠道争取项目,多形式将社会资本引入民营景区,构建较完备的智慧景区基础设施,确保恩施州所有A级景区都达到智慧景区建设标准。
秉火追光,增强赶路要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招商引资,快速落地才是硬道理。建议各县市各单位尤其是纪检监察部门强化对招商引资工作履职的执纪问责,对消极应付、敷衍塞责、进展迟缓、推诿扯皮等作风问题专项整治、严肃处理,以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一线延伸的实际成效打通招商引资的快速通道。
深谋远虑,打有准备之仗。建议围绕“土硒茶凉绿”五大优势,对接州内外科研院所、行业(产业)专家,组建一支复合型产业发展团队,就我州资源相关产业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等开展持续深入地研究,搭建一个规范完整、动态公开的信息共享平台。
勠力同心,合的机制要真正活起来。建好以恩施高新区为核心、联动县市工业园区的“1+8”发展平台,及时共享招商信息,盘活我州闲置资产。锚定发展目标,只有让步子跑起来、把资本引进来、把经济搞上去,才能闯出一条具有恩施特色的绿色崛起之路。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州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0%,65岁及以上人口占15.74%,老龄社会已然到来,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关系民生的大问题。积极应对老龄化,有效解决好养老这一民生和社会问题势在必行。
建议着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不断推进养老服务工作。聚焦失能失智及高龄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采取民办公助、定额补贴、优化服务等方式,提升护理型床位占比,加快综合福利院建设进度。按照“三站合一”(即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养老护理站合一)配套提供服务咨询、日间休息、图书阅览、健身康复、就餐等服务,满足辖区居家和社区老人的服务需求。建立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应用场景,实现与养老服务市场主体的信息共享、供需对接和综合监管,推进智慧养老。完善助老服务便捷机制,及时解决老人就医、乘车、办事、出行、领取养老金、开办银行卡等问题,使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复杂,涉及因素多,表现隐蔽,解决难度大,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整合资源,相互协作,强化措施,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成立恩施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恩施州统筹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措施和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责、教育部门主抓、相关部门参与、社会各界协作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建议加强州级统筹,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纳入招聘计划,争取每所中小学校配备至少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成立“恩施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鼓励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发展。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落实主抓职责,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学校责任,积极构建“六协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实现从“心防安全”到“心理育人”的积极转变。
近几年来,恩施州交通发展迅猛,但仍然存在大通道东西向单一、南北向不畅等问题,制约了恩施州与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有效对接。
恩施州“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强州城”战略,大力推进“恩高宣”一体化。要解决发展瓶颈问题和实现“恩高宣”一体化战略,必须把构建大交通放在首位。
主动作为,加速推进沿江高铁宜昌至涪陵段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超前谋划南站建设,发挥南站交通枢纽、经济带动、拓展综合开发空间的作用,助力内核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认真谋划和积极争取安恩张、恩黔铁路,切实解决恩施南向铁路通道断网的突出问题,打通南向交通堵点。同时快速推进郑万铁路建设、恩施旅游观光铁路循环线建设,以此实现对州内各县市旅游资源的串联,吸引广大游客,发挥好产业集群的功效。
以战略眼光谋划恩施机场长远发展,科学做好机场迁建项目选址等相关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恩高宣”快速通道建设,科学规划、加快争取恩来高速覃家坪互通-宣恩县城-万寨乡-新机场-州城高速路建设。
读懂“大”的内涵,绘就全州一盘棋的乡村旅游蓝图。编制全州和各县市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意见(或规划),形成全州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良性发展大格局。
注入“活”的灵魂,打造“记得住乡愁”的沉浸式旅游体验。推进传统村落建设,形成有时代印记、有地方特色、有民族内涵的乡村旅游硬件风格。推出彰显“土硒茶凉绿”特色优势的立体乡村旅游产品,真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下足“破”的功夫。研究出台支持乡村旅游的临时用地办法,把旅游发展基金、乡村振兴统筹资金重点用于乡村旅游的规划编制、人才培训、表彰奖励。对重点村、特色村予以适当倾斜,对市场主体实行的奖补形式予以配套。
立足“乡”的本质,完善农民主体、多元参与的投入机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形成一批既真诚热情好客,又会讲地方故事、能歌善舞、懂民族风俗的本土乡村旅游服务人才。吸引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为乡村旅游注入活力。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机制,打造农民创业平台和搭建村民持股平台,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旅游共同发展。
横向与沿海发达地区比较,恩施州的营商环境还有一定差距。要进一步解决“通路不通车”的问题,要进企业、走基层,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论证,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政策要合身、合脚,好看又好用。
路通了车通了,有了好看又好用的政策,怎样落实好,关键在相关职能部门办事的人。建立起“为负责者负责”和“为担当者担当”的环境,才能让广大工作人员从管理型思维转换为服务型思维。
路通了车通了,职能部门的思维转换了,企业自身苦练内功,增强定力,接轨国际国内双循环,加强风险控制尤为重要。借此机会倡议企业家一定要坚守办企业的初心和使命,唯有苦练内功、规范管理、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唯有树立“恩施发展、匹夫有责”的理念,才能行稳致远。
2021年,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国家广电总局制作了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功勋》,其中《默默无闻张富清》单元讲述了张富清主导修建在当年堪称奇迹的四大民心工程,为当地群众解决粮食生产、农田灌溉、人畜饮水、发电照明、出行困难等一系列难题的真实故事。该剧播出后好评如潮,产生了巨大反响,亿万观众再次被张富清的先进事迹深深感动。目前,四大民心工程即石桥半山湾6公里“挂壁”水渠、狮子桥水利水电站、二龙山提水灌溉工程、高洞村7.5公里“挂壁”公路,旧址旧貌保留完好,工程还在发挥着作用。
张富清红色资源是党的红色基因精神内核的组成部分。用好张富清红色资源,不仅是宣传恩施、发展恩施的强劲动力,更是我们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应有之义。对于张富清红色资源的利用,要高点定位,将张富清红色资源纳入全州大旅游整体规划,成立工作专班,对“四大民心工程”等红色资源进行科学设计、系统布局,做出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规划,高位推进,精心打造。
恩施拥有优质“凉资源”。为充分利用这个生态资源宝藏,将其做成“热产业”“大产业”提出以下建议:
摸清可开发和已开发的“凉资源”底数,做到心中有数。由州级负责统一编制全州“凉资源”总体发展规划,明确各区域“凉资源”重点发展的方向和发展路径。
“凉资源”开发项目由州级统一审批、统一监管和审批验收。紧紧围绕现有大交通格局和拟建的高铁、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做好避暑度假区、避暑康养小镇和避暑康养村寨等“凉资源”项目与大交通的衔接,提升进入“凉资源”的快捷性和舒适性,基本实现半小时上国道或上高速公路。
利用“凉资源”实现与“宜荆荆恩”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等的“超链接”,主动承担“休憩”功能。积极谋划和争取具有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的顶尖医疗康养、文化教育项目落户恩施州。外引国际马拉松、山地自行车、滑雪、攀岩等户外运动大赛事在恩施举行,内优恩施特有的州庆、女儿会、摆手节等传统节日,不断提升恩施知名度。
构建“凉+农业”“凉+体育”“凉+研学”“凉+健康”等多方位融合、多业态互补的避暑康养产业链。充分发挥村民承包林地、耕地、空闲住宅等乡村优势,适规模、有取舍、差异化、品质化地推进体验式避暑民宿产业。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