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涟源:务实奋进踏歌行
——涟源市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风雨兼程四十载,涟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攻坚克难,破解了改革路上的一个个难题,跨过一道道险滩难关,交上了一份份精彩的时代答卷。该市先后被评为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快进县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先进县市、经济快进县市。
2017年,涟源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6.3亿元,是1987年的50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3.3亿元,是1987年的300倍;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4亿元,是1987年的32.6倍。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资源枯竭,涟源力破困局,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了以新型工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旅游服务业为先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从“一煤独大”到多点支撑的蜕变,被评为中南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先进县市。近5年,共完成149个产业项目建设,总投资215亿元,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逐步形成,为高质量发展积蓄了新动能。
该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下放相关权力事项1075项,群众办事更加便捷。严格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近5年来,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44项,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52项,企业成本进一步降低,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乡镇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政府债务得到有效控制和化解,重大风险防控有力有效,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在全省率先开展村级“微权力”风险防控工作,入选2017年中国改革年度案例。成功举办了两届“涟商”峰会,共引进涟商投资项目36个,其中三一、华润、海螺、五江、回春堂、康麓生物、邬辣妈等一大批企业迅速崛起,成为了涟源转型发展的中流砥柱。争资争项、外经外贸取得新突破,2017年内联引资跨越百亿大关。
该市坚持“破旧立新”,加快工业强市进程。一方面强力淘汰落后产能,关闭退出小煤矿170多家,关停资源消耗强、环境污染大的企业46家,资源型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由2007年的52%降低至2017年的15%。另一方面,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兴工业,2017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87.3亿元,是2007年的4.9倍;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2.4亿元,是2007年的4.3倍;战略性新兴工业总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12.7%提高至2017年的64.1%。园区发展全面提速,入驻高新技术企业10家,成功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于2017年更名为娄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湖南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目前正全力申创“国家级高新区”。
近年来,涟源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休闲农业,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产粮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获评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农产品出口基地市、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市。
成功争取省“特色县域经济(农副产品加工)重点县”“财政支持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县”等重点项目12个,资金总额达3亿元以上。实施“涟商回归”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成功引进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8个,资金总额达6亿元以上。该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园融合”模式被农业部、财政部作为典型在全国予以推介;桥头河镇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强镇”;桥头河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成功创建“全省十大农业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迅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16家。品牌建设富有成效,拥有国家地理证明商标2个(富田桥游浆豆腐和枫木贡茶)、湖南省著名商标18个。
截至201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87.2亿元,是2007年的2.6倍、1987年的27.7倍。
40年来,涟源累计投资达1000亿元,着力打造“湘中通衢”,交通建设取得明显变化,拉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目前,涟源公路里程达4825.6公里,在娄底乃至全省形成了“南北通衢、东西走廊”的区位优势,境内沪昆高铁38公里,娄新、二广、长韶娄、龙琅4条高速公路140公里,连通东西南北,让涟源快速融入长株潭“1小时经济圈”和“3+5”城市经济群。拓宽改造硬化农村公路2576公里,100%的行政村和90%的村组通水泥路,建设总里程和进村率位居全省前列,被评为全国农村公路建设先进示范县(市)。G354、S210等国省干线公路率先步入高标准沥青混凝土时代,并搭建了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高效对接的桥梁,接城区、进园区、连景区,网网相连,环环相牵,真正实现了“畅、安、洁、美”的大流通。
良好的交通环境,给旅游业带来了发展契机,该市成功创建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湄江国家4A级景区,飞水崖国家3A级景区,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中国蕞佳休闲养生基地”,形成了以“湄江龙山为主导、中心城区为支撑、乡村旅游为补充”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先后跻身“湖南省旅游强市”“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佳县市”。
2017年,全市共接待游客939.27万人次,增长21.4%;实现旅游总收入77.07亿元,增长20.9%。
涟源紧紧围绕 “水乡、山城、古镇、小都市”的城市发展目标。近十年来,实施较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96个,共投入399.4亿元,成功跻身全省15个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市。
按照“一心、三轴、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格局体系,涟源启动城市第三轮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成了城东新区以及经济开发区等控制性详规、城市防洪排涝与停车场及沿河风光带等专项规划、城区以外17个镇(乡)的村庄布点规划、13个镇(乡)的总体规划、杨市和三甲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规划、湄江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茅塘镇石门村和湄江镇蒿子村等40个新农村建设精品村规划的编制,中心城区的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90%以上。
启动中心城区城建重点项目85个,完成投资40余亿元。完成了人民东路、梅亭东路、石马山路、六亩塘路、S210绕城线等道路建设,全面推进娄底大道、蓝芙公路、国师路等道路提质改造,城市经脉不断畅通;建成了日处理能力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日供水能力3万吨的涟源市二水厂、设计库容166万立方米的富洪垃圾填埋场,建成了人民公园、涟水河风光带、涟商文化主题公园、中心城区管道天然气、乌龟坝拦河坝及全省规模蕞大的县级体育馆涟源市体育文化中心等惠民工程;开发建设了涟水名城、家和名都、蓝田豪苑、盘龙湾、滨江国际城等一批高品质楼盘,赢得了广大市民青睐,提升了城市品位。
投资近6亿元,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项目122个。伏口镇环西路、杨市污水处理厂、桥头河镇观澜桥及桥桂路、桥南路的建设与改造,茅塘镇城区道路的改造升级和污水处理厂项目、斗笠山镇农贸市场开发和乡村驿站建设、七星街七伏垃圾填埋场、古塘乡牛山大道等一批关乎民生的小城镇重点项目相继完成,小城镇聚集辐射功能和承载力明显加强。伏口镇、杨市镇跻身全国重点小城镇,茅塘镇石门村、杨市镇东园村、湄江镇蒿子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相继创建成功,茅塘镇石门村跃居2016中国名村影响力排行榜第216位。
涟源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切实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近十年来,该市民生支出保持逐年增长,民生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比重从2007年的42%提高至2017年的73.3%。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截至2017年,累计脱贫22486户、73813人,退出贫困村39个,贫困发生率从2007年的27.9%降低至2017年7.29%,年度考核位列全省先进。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近十年来共投入3.71亿元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合格学校260所、改扩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95所;投入3.19亿元新建市蓝溪学校和改扩建长郡蓝田中学等城区13所中小学校,新增学位11280个;先后完成348所农村中小学校食堂达标创建,营养餐试点学校提前三年全部实行食堂供餐。全面推进教育信息“三通两平台”建设,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无线Wifi实现全覆盖,成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市。成为全国首批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市、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湖南省教育强市。
从2009年以来,该市着力对全市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一轮改扩建和标准化建设,共完成投资2.79亿元,全面改善医疗单位条件,涟源市人民医院、涟源市中医院等硬件、软件设施全面升级。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该市共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49个,签约城乡居民约5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签约率100%,重点人群签约率超过61%。
多年来,涟源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加。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322元,比2007年增长9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80元,比2007年增长180%。
为实现“天蓝、水净、地绿”,涟源市按照上级的要求,先后实施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水府庙水库流域水环境保护、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矿山环境污染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批重大环保工程项目先后投入使用。
“城湖一体”战略全面实施,乌龟坝、树亭公园、黑臭水体治理等一批河湖水系连通项目先后开工建设;关停了非法粘土砖厂和煤矸石砖厂114家,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全面退出。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7.9%,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积极开展消灭宜林荒山、三难地造林、退耕还林及“绿化四年”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02%,远高于全国21.66%的平均水平。
同时,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成功创建了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内聚动力,外树形象,唱响“主旋律”,弘扬了正能量,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知名度、美誉度。近年来,推出了大型廉政湘剧《烧车御史》、长篇小说《墨雨》、民间特色表演唱《锣鼓土》等一大批文艺精品力作,其中《烧车御史》获得2015年第五届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并参加了由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举办的2016年全国基层文艺院团戏曲会演。成功申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珠梅抬故事》、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枫坪傩狮舞》等项目,实行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免费开放,逐步推动市体育文化中心和其他文化设施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项目。
坚持“水乡、山城、古镇、小都市”的城市发展定位,体育文化中心、涟水河风光带、涟商主题公园已成为涟源的新地标。近十年来,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了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升了10.4个百分点;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