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内容

如何解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未来的机会在哪里?

长三角招商网1年前 (2022-11-26)新闻中心286

  今天《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由于太忙而诈尸三个多月的住哥也被炸出来说几句。

  最终的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包括了江浙沪皖四省的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其中27个城市(地市及以上城市及其辖区)组成了区域一体化的中心区: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

  整个报告3万多字,普通人很难全部细看,住哥今天就挑重点来说一说。

  此次规划的一大特色是发展目标的每一项都有量化指标。譬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70%,空气质量优良率天数达到80%等,甚至提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这个和之前粤港澳大湾区规划里比较笼统的目标很不一样。好处是有了量化指标就不能轻易回避了,缺点是不够灵活,也可能最后要靠统计局力挽狂澜。Anyway,这是个好的开始。

  一体化发展重在“一体化”,但不是撒胡椒面的平均主义,而是提高经济集聚度,发挥比较优势的一体化,要“强化中心区产业集聚能力”。

  所以,在基本原则一节里,规划提到要“进一步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

  “上海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苏浙皖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具体来说,就上海而言,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对外开放重要枢纽和绿色发展新标杆”;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

  1指“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近沪区域、苏锡常都市圈。这在上海2035规划里已经明确提出了上海大都市圈的范围。

  5指: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5个都市圈。

  在都市圈内将重点打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两个方面的一体化,提升都市圈内部的同城化水平。不同都市圈之间也要协调联动,这就涉及到基础设施的加大投入。

  这份纲要对未来最明显的而且能为大家所感受到的影响就是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互通的交通建设将有较大的提升。纲要里用的词是“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

  一大批城际铁路会落地,都市圈内的市域铁路会集中爆发。纲要目标非常明确,要求到2025年区域内铁路网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而当前密度只有目标的一半左右,因此,未来几年将集中开工大批项目。

  机场方面,提出“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具体表述是:

  “巩固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增强面向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辐射能力。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提升杭州、南京、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增强宁波、温州等区域航空服务能力,支持苏南硕放机场建设区域性枢纽机场”

  目前,上海的浦东+虹桥两大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位居全国首位,在出入境吞吐量(人次)上更是超过了全国的一半以上。纲要把杭州、南京和合肥三大机场定位为区域枢纽,而无锡的苏南硕放机场要建设成长三角杭宁合之外第4个区域性枢纽机场(上海机场是国际枢纽),可见苏州机场是更没有戏了。

  依据纲要,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上海的核心龙头作用被进一步加强,从区域协调、都市圈、产业、基础设施到专门一章论述的上海自贸区新片区,以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博会等,全文有50处提到上海。

  南京、杭州、合肥是上海之外下一个层级的中心城市。苏锡常和宁波将在基础设施建设(如市域铁路)和产业发展方面有较大的利好。

  环沪地区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目前昆山受上海外溢效应是非常显著的,基础设施的连通性也很好。但其他地区就难说了,比如嘉兴等地,虽然明确提到这些地区是上海出清产业的承接地区,但真正实施起来还很难说,毕竟上海人口控制不放开,这些地区除了吸引一些上海的退休养老人员,获得上海的外溢有限,更何况目前上海可以用的土地事实上还很多。

  最后,住哥想说的是,这份纲要很大程度上是对长三角地区现有城市差序格局的确认,促进不同地区之间协同发展,减少无序竞争的损耗,对于房产投资逻辑并没有影响。大家千万要提防那些打着“长三角一体化”旗号的中心城市外围区域的楼盘,接下来一定会有很多人向你推销,这些绝大多数都是坑。

  长三角一体化,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一道,共同刷新中国空间格局。

  长三角,覆盖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全域,以35.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2.25亿的人口总量,创造了接近全国1/4的GDP,超越粤港澳、京津冀,成为我国首屈一指的最大城市群。

  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规划纲要中,上海被提及50次、杭州15次、南京14次、合肥13次、宁波11次,苏州6次、舟山5次、嘉兴5次、南通4次、芜湖4次、无锡2次。

  那么,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四省市都有何定位?谁是中心城市?谁将引领区域发展?对于周边区域,将会带来多大影响?

  长三角,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城市群。

  从大到小,从全域到区域,长三角又可细分为四个圈层。

  第一圈层属于完整意义上的长三角,包含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覆盖全部41个地级市。

  这41个城市所组成的长三角,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3.7%,但总GDP高达21.1万亿,人口合计2.25亿人,资金总量42.79万亿,分别占全国的23.6%、16.15%和23.45%。(参阅《41城全部聚齐,最大城市群来了!》)

  “长三角中心区”是第二圈层,覆盖27个城市,面积22.5万平方公里。

  可见,以徐州、衢州、蚌埠、阜阳为代表的苏北、浙西南、皖北的部分城市不在中心区之列。

  作为中心区,这些城市将成为引领长三角全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在中心区内,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为主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可以视为第三圈层。这一生态一体化示范区,横跨三个省市,被赋予示范引领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既然是一体化发展,那么必然要打破行政边界,但又不改变行政隶属关系,统一规划,统筹土地管理,创新财税分享机制,探索公共服务同城化,在此基础上探索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新模式。

  根据纲要,在绿色示范区内,无论是青浦,还是吴江,抑或嘉善,都可统筹使用上海的021区号,且可统筹120服务和110服务,这是“同城化”的积极突破。

  在示范区之外,还有一个“特区”,可谓视为第四圈层:

  可以说,一环套一环,生态示范区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而长三角中心区的融合发展将会带动整个长三角全域的发展,而长三角全域一体化的落地,又将对中国的空间区域格局,起到引领作用。

  众所周知,在所有世界级城市群中,都不乏作为核心的中心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以广深港澳作为四大中心城市,体现了特殊的制度安排。京津冀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发展。(参阅《粤港澳大湾区投资指南》)

  上海的城市地位之高、全国影响力之大、在长三角的核心驱动力之强、辐射范围之广,在一线城市里几无挑战者,更不用说二线城市。

  在规划中,“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被着重提及,“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同样被重点提及……这些定调,直接奠定了上海作为核心龙头的重要地位。

  因此,规划不仅明确了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的重要定位,而且提出要形成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推动上海品牌和管理模式全面输出,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服务。(参阅《千万不要低估一线城市》)

  在上海之外,江苏、浙江、安徽则是分工合作,各扬其长。

  换言之,这三大区域互不统领,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各自有各自的中心城市,共同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格局。

  江苏的优势在于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因此在规划中,江苏被定位成“”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与江苏不同,浙江的优势在于数字经济领先、生态环境优美、民营经济发达,因此被定位为“全国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对外开放重要枢纽和绿色发展新标杆”。

  至于安徽,特色在于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因此定位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

  。可以说,在长三角,上海是唯一的核心龙头,引领整个长三角发展。而江苏、浙江、安徽则被赋予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任,摆脱无序竞争,在各自区域及各自优势产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与城市群战略一道而来的,还有都市圈战略。

  长三角地域广阔,城市众多、人口密集,任何大的一体化战略,必然要落实到区域之上,因此,都市圈的重要性就显得极为突出。

  与大湾区不同,长三角共划分为六大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宁波都市圈。

  虽说规划了六大都市圈,但事实上,上海大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多有重合之处,上海的“影响势力”早已覆盖到这些区域。

  根据此前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湖州等“1+7”城市。这意味着,上海大都市圈已经将苏州、无锡、宁波等纳入覆盖范围,上海的影响力纵深到江苏、浙江腹地。

  与上海大都市圈相比,杭州、南京、合肥三大都市圈相对独立,但既有重合又有各自分属,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显然,南京、合肥竞争态势相对明显。

  南京向来都有“徽京”之称,南京都市圈不仅包括江苏本省的南京、镇江、扬州、淮安等城市,还将安徽的四个城市: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都纳入圈内,这必然与合肥形成竞争关系。

  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的重合关系最受关注。对此,规划表示:

  至于杭州都市圈与宁波都市圈,则提出紧密对接和分工合作,实现杭绍甬一体化。而杭州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则提出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强化南京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协调联动。

  可见,大上海都市圈统领全局,而杭州、南京、合肥三大省会,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这三大都市圈,都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获得强大的虹吸效应,同时也能不断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

  任何一次国家战略出台,都意味着城市格局的重新洗牌。

  显然,在长三角规划中,上海、吴江&嘉善、南通、安徽成为最明显的受益者。这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当属上海。

  过去,上海地位固然毋庸置疑,但在互联网产业的竞争之中,上海沦为“环杭州城市”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无论是规划还是现实,都再一次明确了上海的龙头地位。

  上海引领长三角发展,苏浙皖仅是“各扬其长”,上海揽获“五大国际中心”定位,而其他城市均是区域中心定位。

  江苏苏州的吴江和浙江嘉兴的嘉善,可谓长三角一体化的第二受益者。

  这两个城市与上海青浦,一道被纳入长三角生态一体化示范区,共享上海021区号,规划、土地都将获得一体化统筹,养老医保也将获得互认互用,地税收入将在区域内协调共享。可以说,这一区域可被视为一体化中的一体化,示范区中的示范区,其价值不容小觑。

  第三大受益者,在于南通,南通机场终于尘埃落定。

  根据文件,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热议已久的苏州机场,在规划中则未提及。

  最早的长三角规划,并不包括安徽。在当时,安徽被纳入“中部崛起”的范畴,与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山西成为区域发展的一极。(参阅《高层定调,“中部崛起”号角再响!》)

  如今,不仅合肥、芜湖城城市被纳入长三角中心区,安徽全省所有地市也被纳入长三角一体化范畴,安徽终于回归“江南”,成为长三角的一部分。

  长三角一体化,对于我们有何启示?

  其一,永远不要低估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之所以能跻身一线城市,不仅在于GDP总量,更在于优势主导产业、区域辐射力和城市群的强大影响力。

  上海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强大定位,更在于它承载着无数国家重任:进博会、科创板、自贸区扩容和长三角一体化。

  其二,城市群和都市圈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化新阶段的重点。

  目前,我国规划了19个城市群,产生了数十个都市圈,这些城市群和都市圈,未来将成为区域发展的中坚力量,这其中的中心城市将成为最大受益者。

  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相关规划都已落地,成渝城市群或将成为第四个国家级城市群。在成渝之外,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原、山东半岛城市群,谁将脱颖而出,让我们拭目以待。

  其三,坚守中心城市,拥抱大都市圈,接受大城市群。

  从中心城市到都市圈再到城市群,这是未来中国经济产业发展的重点所在。

  一个区域,如果连大城市都没有,恐怕难以获得竞争资本。一个区域,如果既不属于中心城市,又未被都市圈囊括,且未进入大城市群的范畴,那么未来的发展空间必然受限。(首发于同名公众号国民经略(guominjinglve))

  我认为长三角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处于经济领域最重要、最优先的地位。

  长三角未来的机会主要体现在区域分工、都市圈建设、一体化三个方面,我们将结合地区优势及个人发展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三大城市群,每一个结构都与其他两个不同。

  京津冀是北京一家独大,天津打杂,河北附从。

  粤港澳是广州、深圳、香港,带领周边小弟,各自为政。

  长三角则是一超多强,上海领衔,南京、杭州、合肥各有势力范围。

  《规划纲要》提出要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并对三省一市进行明确定位:

  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

  江苏建设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浙江建设数字经济创新产业、绿色产业;

  安徽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

  这意味着上海是长三角经济的绝对中心,它用发达的金融、服务第三产业将为江苏、浙江、安徽提供金融资金支持、贸易的出口与海运支持,科技创新的技术支持,而江苏、浙江、安徽会将把主要精力用于第二产业(加工制造产业)建设,其他产业只能是辅助。

  对个人来说,如果希望学以致用、专业对口,依照这份分工表寻找工作机遇在宏观上会更加有效。

  京津冀其实是围绕北京的单一都市圈,粤港澳是围绕珠江两岸的分散型都市圈,长三角则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和以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为中心的次级城市圈的混合都市圈。

  《规划纲要》指出,在这一都市圈中,上海加近沪区域及苏锡常组成的上海大都市圈是长三角的中心,其他几个城市的都市圈是区域中心,并通过一体化(南京-合肥协同、杭绍甬一体化)战略和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加强彼此间联系,协同发展,融合成低一级但独立发展的长三角副中心都市圈。

  对个人来说,这大致能帮助确定未来生活、工作的合适城市,以及发展的地理外延极限。

  长三角一体化包括多个维度,产业、基础设施、生活和市场。

  《规划纲要》要求对区域内产业、基础设施、居民生活都实现一体化,还要求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包括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对外开放等方式)和建立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促进要素市场一体化,完善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机制

  对个人来说,这些一体化将有利于在长三角区域内灵活寻找发展机会,充分享受一体化带来的其他地区高品质资源。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戴德梁行发布了《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白皮书》主题白皮书,其梳理了长三角一体化的时空脉络,聚焦产业发展话题,并提出长三角城市群产业投资环境指数、产业成长性评价指数、产业创新力评价指数三项指标,为业界提供评价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发展的参考。

  还想了解更多长三角区域发展资讯也可前往“行业图书馆”——戴德梁行知乎官方机构号!

  这个问题居然没有上知乎热搜,知乎真是变了

  跟此前的想法一样,上海大都市圈外的城市接下来的日子都不会好过,下面是此前的一个回答,提到过圈外的城市需要非常优质的政策去对冲上海大都市圈的虹吸

  先说几个重点城市,结论,上海超级大赢家,合肥中奖了,宁波嘉兴南通利好,杭州给足面子,苏锡常平平淡淡,南京成最大输家

  上海,合肥,毋需多言,收货的利好是个人看一遍纲要都看的出来,相比而言,江苏浙江的部分就比较平淡,需要细细琢磨一下

  这次纲要,上海给足了浙江面子,对江苏则完全不留情面,上海主导长三角,这很正常,但可能没有人能预料到上海的势力已经达到了这种地步,可以直接拆一个发达省份的台了,很不幸,这次被拆台的是江苏。

  江苏最强大的都市圈,苏锡常直接被上海纳入麾下,要好好配套上海,苏北轻描淡写,好好当粮食基地,而苏中最强的南通,也被上海揽下,要给上海建新机场,一个省份被上海切割的乱七八糟,当初为了实现江苏一体化发展的扬子江城市群,彻底GG,剩下的省会南京独木难支,被上海赶到安徽去扶贫,一个群主在一个有钱的群里,虽然这群主未必的最有钱的,起码这个圈子的价值在,然后被一个超级富豪赶到一个没钱的群里,去扶贫,这要是能看出是一个利好?那只能是自我安慰。

  浙江这次算是保住了颜面,上海也给足面子,相比江苏被上海切割,浙江此前提出的大湾区得以保留,也明确浙江最大的两大城市都市圈,杭州宁波要实现一体化发展(对比江苏,苏锡常纳入上海大都市圈,南京要去和合肥玩一体化,省内两大都市圈是分裂的),条件成熟,上海和杭州还要建磁悬浮,实现沪杭同城,而宁波前湾新区和嘉兴也要承接上海的非核心功能外溢。

  整体思路如下,上海和苏锡常形成一个整体,杭州和宁波形成一个整体,最后沪杭之间建成磁悬浮,还有沪甬跨海铁路,甚至是沪舟的超级跨海通道,形成最后的上海大都市圈

  最后谈谈圈外城市,这次纲要,对圈外城市的描述不多,其实上海大都市圈外需要重点描述的城市就两个,南京和合肥

  事实证明,比起浙江,拥有优良制造业基础的江苏,才是上海最最想要控制的超级腹地,所以上海的手一直是往江苏这边伸,上海的高端服务业,需要庞大的二产来拱卫,那整个长三角,哪里的二产最强最庞大?江苏呗,上海不牢牢掌控江苏,难道指望浙江和安徽的制造业吗?浙江那地形,制造业规模怎么跟江苏比,安徽还是个弟中弟,基础更差劲,所以就发生了今天这一幕,上海单方面宣布,江苏制造业最发达的苏锡常统统归我管,更麻烦的是,上海还把南通新机场作为上海打造国际航空枢纽的江苏飞地,这点也是打在南京的痛处上,南通新机场明显是来抢南京机场的蛋糕,某种程度上说,上海已经是南京最大的冲突对象,攘外必先安内,南京的问题就是,有上海在,南京不能安内,又怎么攘外?

  合肥这次比较幸运,我并不认为合肥是个巨大赢家,因为合肥离上海太远,更无法直接接受上海的外溢,上海能外溢的资源早就被上海大都市圈内的城市瓜分了,这次的合肥利好,只是说可以帮合肥对冲上海大都市圈的虹吸,避免被吸的更惨,而接下来,合肥和南京会展开一场非常惨烈的安徽争夺战,如果没有这次的政策,合肥很难竞争过南京,合肥的好牌在于,国家这次很扶持合肥,其次,合肥的地位已经抬到了看齐宁杭,上海可以在纲要里,直接拆了江苏,因为上海的地位碾压江苏,而南京能在纲要里拆了安徽吗?不能,纲要里,江浙沪都要帮扶安徽,南京还要和合肥融合发展,但南京最需要是就是狠狠吸安徽,南京和合肥未来是你死我活,就这么惨烈,融合发展那是写写的场面话。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长三角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


本文链接:http://850860.com/index.php/post/17280.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加速期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加速期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已确定的全年71项重点工作推进有序、有力,其中37项基本完成。今年以来已形成20项新的制度创新成果,65个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长...

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29日下午,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市委书记方伟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入贯彻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紧扣“一体化”和...

长三角一体化新规划解读及投资机会

长三角一体化新规划解读及投资机会

  王新科 克而瑞创研中心总经理兼湘皖区域总经理   自1982年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开始至今,长三 角一体化发展先后经历了五轮重要的发展与推进时期,长江...

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规划与未来趋势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规划与未来趋势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规划与未来趋势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在交通一体化方面着力加强建设其交通基建建设一直高于我国其他城市交通路网的多元化一体化网络化使长三角地区间的联系更...

五河至蒙城高速可研报告获批

五河至蒙城高速可研报告获批

  您当前的位置:安徽新闻安徽各地   7月26日,记者获悉,五河至蒙城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省发改委批复,标志着五蒙高速公路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

再添20条新举措!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发力数字化转型

再添20条新举措!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发力数字化转型

  《举措》共五大方面,20条具体措施,对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发展、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   上海长三角产业互联网促进中心理事、上海财经大学...

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进县城看发展)

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进县城看发展)

  “想回家乡发展,但学的是商务金融,担心在县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今年初,在国外留学的胡圣达一度很纠结。   回到浙江德清后,胡圣达却惊讶不已——县里早已不是5年前的模...

乡村振兴长三角市长研讨会在金山举行!探索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路

乡村振兴长三角市长研讨会在金山举行!探索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11月22日,乡村振兴长三角市长研讨会在金山区枫泾长三角路演中心举行。研讨会以“以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为主题,来自农业农...